忠县文明实践所 /
忠州街道 白公街道 乌杨街道 新生街道 任家镇 洋渡镇 东溪镇 复兴镇 石宝镇 汝溪镇 野鹤镇 官坝镇 石黄镇 马灌镇 金鸡镇 新立镇 双桂镇 拔山镇 花桥镇 永丰镇 三汇镇 白石镇 黄金镇 善广乡 石子乡 磨子土家族乡 涂井乡 金声乡 兴峰乡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服务 > 正文

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十年来忠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六

发布日期:2022-10-24 14:52

瑟瑟秋风,席卷着落叶,拍打着忠县乌杨街道太集村村民张淑芬家的玻璃窗。窗子里,张淑芬一家人正悠闲地看电视、唠家常、剥瓜子,其乐融融。而就在十年前,他们一家人还居住在难以遮风避雨的土房中。

10年3650天,忠县农村大地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

10年的努力,忠县改善农村面貌走过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路、水、电、气、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忠县县委、县政府聚焦民生导向,改善农村环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全方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终于将忠州大地变成了和谐、富裕、文明的“美丽乡村”。

村村户户通了水泥路

9月23日,拔山镇三新村下着小雨,雨水浸湿了大地。

三组村民张富贵趁着空闲时间,到村委会办点事。如今,走在宽阔干净的水泥路上,他脚上的那双皮鞋基本没沾泥土。

三新村是拔山镇最偏远的一个村,紧挨丰都县董家镇。2016年以前,全村仅有一条从新立镇通往董家镇的水泥路,长4.5公里,且杂草丛生,无人维护,下雨天村民出门满脚都是泥土,只能穿雨靴。

2018年,忠县启动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这一年,三新村修建水泥路2.7公里。2019年修建水泥路13公里。2020年修建13.6公里。如今,全村98%以上的村民出门走的都是水泥路,人行便道直接通到家门口,村民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三新村交通的变化,是忠县农村交通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年前,忠县大多数农村都是,山丘深沟纵横交错,山水相隔。曾有民谣是最好的写照:“蓑草丛中羊肠道,终日行人数寥少;天到午头见太阳,山高水长音信杳。”

2018年,忠县印发《忠县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实现全县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由41%提高到80%以上,实现全县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由72%提高到100%。全县吹响了交通建设大会战的号角,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互联互通,打通“断头路”,掀起新一轮交通建设热潮。

从此,忠县交通建设一路快马加鞭,高歌猛进,交通变化翻天覆地。

2017年,372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2018年底,全县746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

十三五期间,忠县按照打通“断头路”、支持产业发展的原则,组织实施了“四好农村路”建设3200余公里。截至目前,忠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496公里,全县行政村通畅率、通客率及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到100%,随着路网结构不断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农民群众“乡乡村村硬化路,四通八达奔小康”的梦想正在加快实现。

户户用上“放心水”

“以前吃水看天、靠挑,水质时好时坏。现在一打开水龙头就有安全、放心的水,煮饭、烧水都很方便。”9月4日,在乌杨街道李岗村村民李心芬家里,她随手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澈洁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来。

李心芬家在2016年就通了自来水,她是享受“安全饮水”整改落实成效的村民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这些年来,忠县县委、县政府在百姓“一杯水”上铆足了劲,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头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为建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忠县明确县、乡镇党政“一把手”及村支两委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在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按照先集中后分散、先水质后水量、先急后缓的思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

十三五期间,忠县通过新建水厂、管网延伸、多户联建水池、关闭小型水池等“1+N”方式,共完成投资3.3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和精准扶贫项目179个,受益人数62.48万人。其中解决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人数8725户27251人,水质、水量、供水保障率达100%,用水方便程度达99.96%。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建成9980处供水工程,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90处,分散供水工程9689处,86.5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全面“清零”。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四率”较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升。

农村用水条件的改善,使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全县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了健康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截至目前,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1.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6%。全县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均高于全市、全国水平。

人居环境大提升

9月26日,入秋之后的新立镇双柏村邹家院子,多彩大地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农房镶嵌在郁郁葱葱的橘海之中。农房、赛道、橘林相互映衬,勾画出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

“做梦都没想到,我的家会变得如此美丽。”家住邹家院子的邹为礼感慨地说,在县住房城乡建委的帮助下,他居住的房子彻底改观,“橘乡水院”愿景成为现实。

美丽乡村建设主阵地在农村,农民是参与主体。近年来,忠县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忠县明确农民主体责任,由农户负责房屋内外环境卫生、室内装饰、改水改厨改厕的材料,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负责组织施工队伍具体实施,相关部门负责督促和指导。在实施中,突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等重点,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近年来,三峡港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级示范片、双桂镇石桥村冉家湾、新立镇双柏村邹家院子等一大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相继建成。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忠县实施以奖代补管理办法,强化考核与财政经费补助挂钩。近3年来,县财政投入农村环境整治经费1.1亿元,部门、乡镇(街道)整合各类资金6600多万元,有力保障了整治工作全面推进。

“以前村里没这么干净,大家把垃圾倒进水沟,路边到处是烂草堆、垃圾堆,自家院子也是‘鸡屎满地’。”谈起十年前的环境,马灌镇果园村五组村民肖世平回忆。

现在不一样了,道路两旁栽上了花草,村里有了垃圾桶,还有专人清理。环境美了,住着也舒心。

一系列变化,得益于近十年来,忠县深入开展的农村“三清四化七改”行动,全面清理农村垃圾、污水、杂物,在房边、水边、路边积极开展“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行动,大力实施“改房、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线”行动,让乡村更美观、更宜居。

此外,村委和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要求村民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每家每户做到“三无”,即房前屋后无杂草丛生、无垃圾散落、无污水横流。开展“五户”评比,每季度评选出“清洁户”“文明户”和“书香户”“和谐户”“园林户”,制作荣誉牌挂到农户门前,并拿出洗衣粉、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

截至目前,忠县累计完成350个村(社)垃圾设施建设,建成垃圾收集站(点)6000余个,配备垃圾桶12000余个,配置农村保洁人员1250余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2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953户、旧房整治提升1.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57%。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78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9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8个。

图片来源:毛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