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画上句号,回望这一年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谓: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困难压力超出预期。在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上,“来之不易”“非常不易”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即将过去的一年,重庆不仅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动荡不安,还遭遇了3年来最严峻的疫情;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极端的高温干旱天气;近年来最严重的电力供应紧张,全年只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正常生产。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面对困难,我市积极应对,组建了稳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对接落实国家政策措施,梳理发布192条稳经济政策包,对项目投资、保链稳链、消费恢复、外贸外资等进行高频调度,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73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9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4亿元,国家保交楼专项借款8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1-11月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11亿,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任务。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值增长36%,对RCEP成员国的出口增长32.6%,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多措并举,用心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包括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搭建“企业吹哨ꔷ部门报到”服务平台,发布实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10条重点任务清单,启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等,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1000亿元,节省融资成本25亿元。
我市还尽最大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制定实施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域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卫星互联网等产业新赛道,新签订工业项目合同金额8972亿元,增长26.7%,软件服务业的收入增长10.5%,规模列全国第八位。
在双核联动、区域协同方面,我市尽最大努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实施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质运行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郑渝高铁全线开通,成渝中线、渝西、成达万高铁全线开工,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建成投用红岩村大桥、白居寺大桥、龙兴隧道“两桥一隧”、江跳线等92公里的城市轨道投入运营。167个“一区两群”区县协同项目滚动实施,渝东北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渝东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回升势头良好,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此外,我市还保持定力,精准施策,尽最大努力守住安全发展底线。2022年,我市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如今,全市经济保持了在多重压力下的恢复态势,实现了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总体平衡。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