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宜乐家供应链3000万元订单的合作协议在这个春天已经签订成功,我们的产品将上架高铁线、火车站、机场等。目前还有多家公司正在洽谈中,预计今年能签下5000万元的订单。”近日,重庆忠味堂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现余激动地告诉记者,“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我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曾濒临停产的忠味堂公司,为何迎来“涅槃重生”?
资金短缺,企业遭遇“寒冬”
忠味堂公司位于忠县石黄镇金星社区。2016年,石黄镇招商引入忠味堂公司,带动村民栽种“忠薯一号”新品种,同时新建粉丝、苕皮、方便粉丝加工厂。“忠薯一号”出粉率高,每2公斤就能生产出0.5公斤淀粉,加工的粉丝纯度高、无杂质,很受市场欢迎,被评为第二十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优质农产品,还出口新西兰等地。
2017年,忠味堂公司被列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公司旗下“忠薯一号”甘薯、“忠薯一号”甘薯淀粉、东坡葛根淀粉、豌豆水晶粉丝、忠味堂汤圆粉、阴米等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曾荣获中国首届特色旅游商品铜奖、“创客中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第八届“金悦杯”擂台赛一等奖。
两年内,忠味堂公司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全镇30余人就业,1500多户村民栽种甘薯3000余亩。企业最红火时,全镇村民3个月内就可凭种植甘薯增收200余万元。
但从2019年底开始,忠味堂公司因受新冠疫情、资金链断裂等影响,企业订单流失严重。2020年呈现半停产状态,有订单就生产,没订单就歇业。全镇甘薯面积减少到500亩,工厂工人及种植甘薯群众积极性严重受挫,企业濒临破产。
政府搭桥,为其输入“血液”
一个偏远小镇,难得培育起一个带动性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企业经营困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受疫情影响,也不能只看到资金短缺的表象,必须静下心来研究企业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产业有前景、有市场,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把它盘活做强。”石黄镇党委负责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流动资金不足、管理模式单一、市场开拓不够、产品研发不足……一场场把脉问诊会,在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主管部门、市场客户间陆续展开。
找到了症结,一场合力盘活企业的行动随即展开。
“政府搭建‘鹊桥’,解决忠味堂公司资金难题!”一次把脉问诊会上,石黄镇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形成共识。
2021年下半年,石黄镇通过招商成功引入重庆友谊畜产品有限公司为忠味堂注资1800万元,用于偿还银行债务,兑现工人工资和社保,支付土地流转费和改扩建厂房,并引进职业经理人付现余担任厂长。
石黄镇政府随即组建服务专班,积极帮助忠味堂公司解决资金、生产要素、政策信息等方面的问题:筹资50万元,改建进厂路;协助完善电力、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向相关部门争取产业发展补助资金。
“只要是我们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石黄镇政府都会全力为我们解决。”付现余用一句话概括出石黄镇的助企纾困措施。
由于受前期停产、拖欠各类款项等问题影响,忠味堂公司用工存在一定难度。石黄镇政府及时跟进、督促企业支付工人工资、社保及农民甘薯采购款。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发动镇、村、组三级干部联动,最终招聘到20余名生产线工人。
2022年初,忠味堂公司恢复正常生产,在新招聘20名生产线工人的基础上,30多名准备外出打工的熟练工全部回到车间。
奖励种植,解决后顾之忧
机器转起来了,订单也有了,但是原材料的供应又出现问题:很多群众不再愿意种甘薯。
原来,群众往年种的甘薯,企业要么没有按照约定价格收购,要么照价收购后未及时兑付款项,大大挫伤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要想重新获得群众信任,除了兑付所欠款项外,还得让群众吃上定心丸!”石黄镇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议。
2022年初,忠味堂公司向石黄镇政府缴纳了“甘薯种植保证金”10万元。原有的欠款也已经全部兑现,现在有了这颗定心丸,群众种植甘薯的积极性回来了。同时,石黄镇通过制订相关产业发展激励措施,在全镇开展“薯王比赛”活动,进一步培育壮大“忠薯一号”特色产业,保障企业原料供应。
2022年,全镇甘薯种植面积恢复到1000亩。
“今年我打算种10亩。”
“我打算种15亩。”
“我准备将能种甘薯的地块全部种上。”
…………
2月15日,忠味堂公司组织召开甘薯种植动员大会,村民们争先恐后地报出种植计划。
据了解,今年石黄镇的甘薯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亩,基本能满足忠味堂公司的原材料需求。
轻装上阵,发展势头迅猛
没有后顾之忧,忠味堂公司轻装上阵,潜心投入到企业发展壮大中。
通过技改,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从之前日加工1吨淀粉的规模增加到日加工3吨,原来日包装500件疯狂粉丝变为日包装1500件。
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开辟产品市场等方式,忠味堂公司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
2022年忠味堂公司实现产值仅300万元,而今年初就签订了3000万元的订单。
“我在忠味堂干了四五年,去年是工资最高的一年,平均每个月都能领到4000多元,看样子今年的工资还会更高哦。”工人蒋文香开心地告诉记者。
“农产品加工企业既关系着群众就业,又牵动着农户增收,甚至还影响着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们既要招商引入新项目,更要关心帮助落地生产的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对辖区内的所有农业企业把脉问诊,‘一企一策’排忧解难。”石黄镇党委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