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服用的降血压、血糖的药物,都是到药店购买的。2022年我申办了‘两病卡’,现在一年比以前少花费近千元,还有家庭医生经常来查看,血压、血糖控制得好多了。”5月22日,洋渡镇花岭村九组村民李兴珍高兴地说。
这一切得益于我县创新“两病”健康管理模式,增强“两病”患者就医获得感。
“1+4+1”模式管出健康
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机制,通过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衔接,确保药品配得齐、开得出、不断供、零差价,并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推动上下级联动分级诊疗模式。按照“纵联横合”医共体试点模式,全县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2家单位为龙头,牵头负责44家单位医共体内的上下用药衔接和诊疗技术指导工作。
考虑到患者病情不一,我县坚持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周期“1+4+1”健康管理模式,即乡镇卫生院开展1次体检筛查,全年开展4次面对面入户随访,开展1次全面健康体检,动态调整诊疗方案,提高“两病”患者检出率和服药依从性,增强“两病”患者健康管理意识,实现“两升两降”(提升治疗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降低早死率、致残率)目标。
专家“支撑网”提升水平
在“1+4+1”健康管理模式服务的基础上,我县还兜好专家“支撑网”。县级医共体医院派出骨干医师对口帮扶基层卫生院,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为诊疗技术支撑、乡镇卫生院为联系纽带、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网底,医防融合三级协同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每季度定期下派县级医院技术骨干下沉基层开展诊疗技术指导、学术交流,夯实基层诊疗基础。目前,已累计下派68名县级医院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技术指导工作。
同时,全县组建304个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公卫人员、临床护士等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名“两病”患者对应一个县级专科医生牵头的健康服务团队,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帮代办”服务,对特困供养、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等“两病”患者提供“送医到家,送药入户”服务。
“三医”联动减轻负担
为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我县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实现早诊疗、早管理、早干预。建立用药监管机制,全县有针对性地加大基药采购力度,医保、卫生健康部门协同配合,定期调度分析“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情况,研判“两病”门诊待遇、基金报账支出和患者自付费用走势,足额保障“两病”门诊医保支出,保障“两病”患者用药。
我县在白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两病”示范门诊,尝试将不同模式融会贯通,达到1+1>2的效果。在白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防紧密融合,由基层全科主任中医师常年坐诊,严格按照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和基层糖尿病防治等指南开展临床诊疗,结合医保“两病”政策针对性地使用“两病”带量采购药物,尽量让患者享受免费治疗,并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服务和健康干预。
在“两病”认定程序上,我县将“两病”医保特殊门诊审核认定工作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一站式”办理“两病卡”。“现在申报‘两病卡’很方便,到乡镇卫生院就可以办理。不用像以前那样,需要进城办手续。”白公街道梅坝村七组村民颜数群满意地说。
目前,全县办理“两病”卡114709人,其中,高血压服务管理85378人、糖尿病服务管理29331人,“两病”办卡覆盖率达99%,规范化管理的“两病”人员全部纳入“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