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泊主渡口,已临皇华城。
一道城墙赫然入目,以夯土条石临崖而筑,依山就势沿江延伸,青苔覆面、杂草填缝,沧桑历历,令人感叹。据考古推测,这是皇华城的内城墙,长约800米。咸淳元年(1265年),忠州升咸淳府,迁治于此,“环江为壕,据岛为城”,筑就内外城墙和南北一字城墙,以御元军入侵。三峡工程修建后,水位上升,外城墙早已隐于水下。在与城墙相邻的半坡平台处,一块遗址标志碑立于台前,“皇华城”三个行书大字刻于条石砌筑的形象墙上,字体丰润、笔画舒展,乃取北宋大文豪苏轼书法字体组合而成。
目前考古发现了皇华城的4座城门,其中与顺溪渡隔江相望的城门最先发掘,被称为“陶家嘴一号城门遗址”。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出,这座城门坐东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外门道、内门道、八字墙、阶梯踏道、排水暗沟等部分组成,内门道墙壁上贴有方形石砖,城门内堆有大量足球大小的礌石。考古发现,一号城门遗址与目前发现的南宋山城体系其他30多座城池的城门相比,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结构完整、要素齐全,规模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二是城门设计复杂,内外门道分别为排叉柱城门、拱券顶城门,同一座城门出现两种形制,非常罕见;三是考古发掘的封堵石墙和礌石堆,印证了元军毁城的历史真实性。
皇华城为宋元山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的孤岛型城址。与其他城寨一样,它凭江临河、据险设防,实行军政合一,集屯兵、积粮、保民、战守于一体。城址由分布于西北江边一带的外城墙及城圈闭合的山顶内城构成。虽于景炎二年(1277年)夏遭元军破城而废,但此后未经大规模破坏重筑,城垣整体较好的保留了宋末的原始状况,城址具有高度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展示利用价值。考古发现,城内遗址主要分布在棕树坪、南垭口、校场、大湾等4个片区,且有墩台10座。据推测,大湾遗址为衙署区,校场遗址为军事区,南垭口遗址及城内山间台地处为居民生活区。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惊喜、惊讶和惊叹每天都在发生。皇华城这座岛城,带着历史的情感和记忆,正从岁月的尘烟中一步步“走”出来,向世人掀开神秘面纱。